汉朝朝廷官职从高到低是这么排的?

网上有关“汉朝朝廷官职从高到低是这么排的?”话题很是火热 ,小编也是针对汉朝朝廷官职从高到低是这么排的?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一 ,三公制度 ,

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共同行使宰相的职权 ,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参与中央政府的行政决策,并负责具体的执行。

1 ,丞相

丞相居百官之首,俸禄最高,掌佐天子 ,助理万机 。西汉初期,丞相具有选用官吏之权,有弹劾百官和执行诛罚的权力 ,有主管郡国上计和考课之权,有总领百官朝议和奏事之权,有封驳皇帝诏令和谏诤之权 ,凡有重要的政事 ,如立新君,立储,封赠 ,赏功,罚罪等事,以及财政 ,选举,民政,法律 ,礼制,边事等方面的重大的事,往往是由皇帝委托丞相主持 ,召集百官集议,集议的结果由丞相领衔上奏于天子,再由皇帝和丞相共同决策定议 。

丞相府的官员和掌职及俸禄如下:

丞相 ,金印紫绶 ,秩俸万石。

丞相司直,辅佐丞相,检举不法 ,秩俸千石。

丞相长史,辅佐丞相,督率诸吏 ,处理各种政务,秩俸比千石 。

丞相征事,秩俸比六百石。

丞相史 ,秩俸四百石。

丞相少史,秩俸三百石 。

东曹掾,领郡国事 ,主长史的任命,外出督州郡,秩俸比四百石。

西曹掾 ,领百官奏事 ,主府中吏之进退,秩俸比四百石。

议曹,主谋议事 。

辞曹 ,主评讼事。

奏曹,主章奏事。

贼曹,主盗贼事 。

决曹 ,主罪法事。

集曹,主簿计事,秩俸比三百石。

户曹 ,主民户祭祀农桑事 。

法曹,主邮驿科程事 。

尉曹,主卒徒转运事。

仓曹 ,主仓谷事。

兵曹,主兵事 。

金曹,主钱币盐铁事。

计相 ,主郡国上计事。

主簿 ,省录众事 。

侍曹,主通报事。

2,太尉

太尉是朝中仅次于丞相的官职 ,专掌武事,地位和丞相相同,为最高的武官职位 ,秩俸万石,金印紫绶。官吏主要有长史和主簿 。

3,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主要行使副丞相的职权 ,是丞相的助理,对包括丞相在内的百官公卿的一切行政活动进行监察,三公中地位最低 ,秩俸是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二,九卿制度

九卿是指太常 ,光禄勋 ,卫尉,太仆,廷尉 ,大鸿胪,宗正,大司农 ,少府九个机构。同时执金吾,大长秋,将作大匠的地位和秩俸都与九卿相同 ,因此把他们和九卿统称为诸卿 。京北尹,右扶风,左冯翊是三辅即京师地区的地方行政长官 ,有资格参加朝议,具有高与一般郡国长官的特殊地位,因此也得以列于诸卿。

1 ,太常

太常原名为奉常 ,汉朝景帝时改名为太常。掌宗庙事,一般不参加具体的行政事务,是九卿之首 。

属官主要有太史 ,太乐,太祝,太宰 ,太卜,太医六令丞,博士祭酒以及诸庙寝陵园 ,机构复杂,编制庞大 。

太常机构的官吏,俸禄 ,印件及其掌职如下:

官名 秩俸 印件 掌职

太常卿, 秩俸中二千石,银印青绶 ,掌宗庙礼仪。

太常丞 , 秩俸千石, 铜印黑绶,掌凡祭祀及行礼之事 ,总署曹事,典诸陵邑。

赞飨, 秩俸六百石 , 铜印黑绶,掌赞天子 。

礼官大夫, 千石至六百石 ,散职无印,是太常礼仪顾问。

太常掾, 秩俸四百石 , 铜印黑绶,助太常丞。

掌故, 秩俸六百石 , 铜印黑绶 ,主政事 。

均都长丞, 主山陵上槁输入。

都水长丞, 主宗庙陵园治水堤。

曲台署长 , 主典台殿事 。

太史属官:

太史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 ,掌天时,星历。

太史丞, 秩俸四百石 , 铜印黑绶,辅佐太史令。

侍诏, 秩俸二百石 , 分掌星历,龟卜,请雨事 。

治历 , 主历法。

太常掾 ,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助太常丞。

掌故 , 秩俸二百石, 主故事,掌历史上国家祭祀 ,丧娶事 。

大典星, 掌星历 。

望气佐, 主望气。

明堂丞 , 秩俸二百石, 铜印黄绶,掌守明堂。

灵台丞 , 秩俸二百石, 铜印黄绶,掌守灵台 。

灵台侍诏 , 分掌星 ,日,天象,钟律之事。

太乐属官:

太乐令 ,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凡国祭祀 ,掌请奏乐及大飨用乐之事。

太乐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 ,太乐令助手 。

员吏, 秩俸百石, 太乐丞手下的具体办事者。

乐人八佾舞 , 凡祭祀时为之乐舞。

太祝属官:

太祝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 ,凡国祭祀时掌读祝词及迎送诸神 。

太祝丞 ,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掌祝小神事。

员吏 , 秩俸百石至斗食, 协助令,丞。

祝人 , 祭祀时司告鬼神的人 。

宰人, 主厨。

太宰属官:

太宰令, 秩俸六百石 , 铜印黑绶,凡国祭祀时掌陈馔具。

太宰丞, 秩俸四百石 , 铜印黑绶,掌宰工鼎俎馔具之物 。

明堂丞, 秩俸二百石 , 铜印黑绶 ,凡国祭祀掌明堂馔具 。

员吏, 百石至斗食, 太宰丞下具体办事者。

宰人 , 主厨。

屠者, 主屠牲 。

卫士, 主警卫。

太卜属官:

太卜令 ,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国有大事时主卜问。

太卜丞 , 秩俸三百石, 铜印黄绶,助佐太卜令 。

员吏 , 具体办事者。

太医属官:

太医令,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 ,掌医药。

太医丞 ,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掌医药 。

太医 掌医药。

诸宗庙寝属官:

令 ,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守宗庙 ,掌案行扫除。

食监,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 ,主食官令号 。

丞,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 ,助令守庙。

校长, 秩俸四百石, 铜印黑绶 ,主宗庙寝兵戎盗贼事。

监丞 , 秩俸三百石, 铜印黄绶,食监助手 。

中黄门 , 食监助手 。

寝陵园食官属官:

庙郎, 主宗庙。

寝郎, 主守寝。

园郎 , 主守园 。

员吏,

卫士, 主诸庙陵园警卫。

博士属官:

祭酒 , 秩俸六百石, 铜印黑绶,主教育。

博士 , 秩俸比六百石, 掌教育弟子,国有疑问 ,掌承问对 。

博士弟子 ,

歌吹诸生。

三,除九卿外的其他诸卿

1,执金吾

执金吾领京师北军 ,掌京师徼循。

执金吾的官吏:

执金吾, 秩俸二千石 。

中垒令,

中垒丞;

寺令 ,

寺丞;

武库令,

武库丞;

都般令,

都般丞;

式道左中侯 ,

式道左中丞;

式道右中侯,

式道右中丞;

左京辅都尉,

左京辅都尉丞;

右京辅都尉 ,

右京辅都尉丞。

汉朝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的制度,郡国同级。

郡国的编制:

郡守, 秩俸二千石 , 掌一郡大小事 。

国相 , 秩俸二千石, 掌一国大小事。

都尉, 比二千石 ,

郡丞, 秩俸六百石,

长史 , 秩俸六百石,

功曹史,

五官掾 ,

督邮,

郡府属官:

主记事掾史, 主录记事。

录事掾史 , 主记 。

奏事掾史, 主奏议事 。

少府史, 总典守相私家财务出纳。

门下督贼曹 , 主兵卫 ,巡查侍从。

门下贼曹, 主侍卫 。

府门亭长, 主守卫。

门下议曹史 , 主谋议。

门下掾, 杂务人员 。

门下史, 杂务人员。

门下书佐 , 杂务人员。

门下小吏, 杂务人员 。

民政官员:

户曹掾史, 主民户 ,祭祀,农桑。

田曹掾史, 主垦埴畜养。

水曹掾史 , 郡国水利人员 。

时曹掾史, 主时节祭祀。

比曹掾史, 主郡内财物 ,尾数之检核。

财政官员:

仓曹掾史 , 主仓谷事 。

金曹掾史, 主货币盐铁事 。

计曹掾史, 主上计之事。

市掾 , 主市政。

兵政官员:

兵曹掾史, 主兵事 。

尉曹掾史, 主徒卒转运事。

政法官员:

贼曹掾史 , 主盗贼事。

塞曹掾史, 掌边塞之职 。

贼捕掾, 主捕盗贼。

决曹掾史 , 断罪决狱。

辞曹掾史, 主辟讼事 。

交通官员:

督邮掾, 主奉诏系捕 ,录送囚徒,催租点兵。

法曹掾史, 主邮驿。

漕曹掾史 , 主漕运粮草事 。

教育卫生官员:

学官掾史 , 主郡学校事。

郡掾祭酒, 主教育。

学经师, 主教育 。

文学史 , 主教育 。

医曹掾史, 主医药事。

我国古代文,武官的大小官位是如何排列的?请说出具体名称,如丞相,骠骑将军等等.谢谢.详细点啊

古代的丞相相当于现在的总理或国务卿

太尉相当于正斜委员

御史大夫相当于中央书记处书记

大将军相当于小军区的师一级干部或司令

大都督相当于大军区司令员或军种最高首长,也有可能是总揽全局的军委副职 ,

官的品级及职务如下:

清时非常重视官员的品级。当时官员分为九品,每品里又有正 、从

之分,所谓九品十八级 。不能列入九品以内的 ,叫做未入流。列表如下:

品 级 官 职

-------------

正一品 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

从一品 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部院尚书,督

察院左,右都御史

正二品 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

从二品 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时,各省布政使.

正三品 督察院左,右副都于是,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顺天府尹,奉天府尹,各省按察使.

从三品 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

正四品 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

太傅寺少卿,各省道员.

从四品 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各省知府.

正五品 左右春房左右庶子,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中,各部院

郎中,各府同知,直隶知州

从五品 鸿胪寺少卿,各道监察御使,翰林院侍读,侍讲,各部院员外郎,各

省知州.

正六品 国子监司业,内阁侍读,左右春房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

县知县,各省通判.

从六品 左右春房左右善赞,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州同

正七品 翰林院编修,各部院七品笔贴士,顺天府学教授,训导,京县丞,外

县知县,各府学授.

从七品 翰林院检讨,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直隶州州判,州判.

正八品 太医院御医,各部院八品笔贴士,外府经历,外县县丞,州学正,县教

谕.

从八品 翰林院典簿,府,州,县训导.

正九品 各部院九品笔贴士,县主簿.

从九品 翰林院侍诏,刑部司狱,州吏目,巡检.

未入流 京,外县典吏,驿丞,和泊所所官

-------------

武官的品级及职务如下:

品 级 官 职

------------

正一品 领侍卫内大臣

从一品 将军,督统,提督

正二品 副督统 ,总兵

从二品 副将

正三品 参将

从三品 游击

正四品 都司

从四品 城门领

正五品 守备

从五品 守御所千总

正六品 门千总,营千总

从六品 卫千总

正七品 把总

从七品 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 外委千总

从八品 委署骁骑尉

正九品 外委把总

从九品 额外外委

武官无未入流

-------------

官员的称呼:

看电视或看报纸的时候,有的网友可能会被一些官员的称呼搞糊涂

了 ,那么下面我们就把一些官员的别称 ,介绍给大家。

中央官部分

官 职 称呼

-----------------

大学士 中堂

吏部尚书 天官、冢宰

礼部尚书 大宗伯

户部尚书 大司徒,大司农

邢部尚书 大司寇

兵部尚书 大司马

工部尚书 大司空

左都御使 总宪

右都御使 副宪

通政使 银台

御使 都老爷

郎中、员外朗 部郎,郎官

主事 主政

-----------------

地方官部分

官 职 称呼

-----------

总督 制军 ,制台,制宪,都宪 ,部堂

巡抚 中丞,抚军,抚台 ,抚院,抚宪,部院

学政 学台 ,学宪

布政使 藩台,方伯,东司

按察使 臬(音NIE)台 ,廉访 ,西司

知府 太守,皇堂,五马

知州 牧 ,刺史

知县 令,令尹

-----------

武官部分

官职 称呼

---------

提督 军门,提台

总兵 总镇 ,镇台

副将 协镇,协台

奴隶社会中央官制

夏代时已有辅佐夏王的六卿 。司空为六卿之首,后稷掌农业 ,司徒主教化,大理主刑狱,共工管营建百工 ,虞人掌山泽畜牧。此外,夏王朝已初步建立了掌管军事 、农事和赋税征收的机关。商代建立起以商王为中心的中央机构 。辅佐商王的主要大臣为尹。其下有主管力役的司徒 、主管工程的司空和主管刑狱的司寇。商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 ,神权在政治生活中占重要作用 ,故掌祭祀、占卜和纪事的宗教事务官在当时最为显要 。西周中央机构有较大的发展。辅弼周王的为三公:太师、太傅 、太保。三公下有“三事大夫”:掌地方民事行政的为常伯,又称牧;掌官吏选任的为常任,又称任人;掌政务的为准人,又称准夫 。政府行政事务官分为两大系统:卿士寮和太史寮 。卿士寮下有三个事务官:司徒、司马和司空,分别掌管农事、役徒征发和营建。太史寮是掌管历法 、祭祀、占卜和文化教育的行政部门。西周宗教事务官与商代相比,其地位有所下降 。

春秋、战国是社会变动时期 ,随着封建化进程的推进,各诸侯国政府机构发生了重要变化。春秋时各国相继出现了辅佐国君 、处理政务的主要执政官。秦称上卿、亚卿和大庶长,楚称令尹,齐、晋 、鲁、郑诸国称相 。尽管各国名称各异,但其地位和职掌都相当于后来的“相”。中央机构日益完善。齐、鲁 、郑 、楚等国继承西周官制 ,仍以司徒、司马、司空及司寇为政府主要行政长官 。其他重要事务官有:掌农田税收的司田,掌财务的职计,掌山泽 、田猎的虞人等。随着诸侯国间交往增多,各国设行人,以主外交。史官太史的地位重要 ,其职责为“记大事,书盟首 ” 。战国初,随着各国变法运动的进展,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体,成为此时中央官制的重要特征。“百官之长 ”的相、丞相 ,已成为各国普遍设置的官职。由于历史和传统的原因,各国官制仍不划一 。齐国变化较大,相以下设五官:大田、大行 、大谏、大理和大司马 。楚国自成一系 ,令尹是中央最高行政长官 ,上柱国、大司马和大将军是政府高级军事长官。秦国沿三晋,又取东方诸国之长,形成一套独特的官制 ,并为汉代所继承,成为封建社会前期中央官制的基本框架。

封建社会中央官制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帝国 。自此至1840年鸦片战争 ,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中央官制的发展和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秦汉中央官制

秦 、汉建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三公九卿制。三公为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分掌行政、监察和军事 。九卿为中央政府各部门的主要行政长官:奉常为九卿之首 ,掌宗庙礼仪及文化教育;郎中令掌宫殿门户守卫,为宿卫侍从长官;卫尉为宫门警卫之官;太仆掌皇帝车马,兼掌全国马政;廷尉为中央最高司法长官;典客掌民族事务及朝聘;宗正专管皇室亲属事务;治粟内史职责为征收盐铁钱谷租税和国家财政收支;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和官府手工业制造 ,以供应皇室。九卿之外,尚有掌京师治安的中尉,掌宫室 、宗庙、陵寝等土木营建的将作少府及掌宣达皇后旨意与管理宫中事务的大长秋。秦汉九卿除卫尉、廷尉和治粟内史诸卿主要掌政府行政事务外 ,其余诸卿职能主要为皇帝及皇室内廷服务 。国事与君主家事不分,政务与宫廷事务混杂,是秦汉中央官制的特点之一。

汉武帝为加强皇权 ,削弱丞相权力,建立中朝制,即选用一批地位较低的内廷人员参与朝政。其中原属少府,为皇帝掌管文书的尚书以及一些内廷人员,地位有较大提高 。朝廷政务往往先与尚书 、侍中 、大将军等近侍内廷“中朝”人员商议 ,然后告之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员。外朝官实际作用被削夺,地位下降,中朝官员受到重用。中朝制的建立既是皇权与相权矛盾的产物 ,也是内廷近臣权力膨胀的结果 。汉成帝时,大司马(武帝时由太尉改称)、大司空(成帝时由御史大夫改称)和丞相(哀帝时改称大司徒)三公权力进一步削弱 。尚书权力扩大,尚书令为主管 ,设五曹。东汉时尚书权力进一步扩大,尚书机构称台,有令、仆射各1人,尚书6人 ,分掌三公 、吏、民、客 、二千石及中都官等六曹,分割或取代了九卿部分职权。东汉至魏晋,中央政务逐步由三公向三省转移 ,行政事务渐由九卿向六部过渡 。

唐宋中央官制

隋、唐时期专制集权中央政体趋于完备 ,建立起以皇帝为中心的三省六部制。“唐初,始合三省,中书主出命 ,门下主封驳,尚书主奉行 ”。三省长官具有宰相之职,形成三省分工明确,又相互牵制的机制 。这是行政制度的重要变化。尚书省是中央行政管理的中枢,下辖六部二十四司。尚书取联合办公制 。都堂居省内中心 ,为政务活动中枢。尚书省长官左右仆射、左右丞,俱在此办公,下设左右司 ,分掌六部。六部由六曹演变而来,以吏部为首,掌官吏选授 、勋封及考课之政 ,下辖吏部、司封、司勋 、考功四司;户部掌人口、土地、钱谷及赋税之政,下辖户部 、度支 、金部、仓部四司;礼部掌礼仪、祭享 、贡举之政,下辖礼部、祠部、膳部 、主客四司;兵部掌武选、地图、车马 、甲械之政 ,下辖兵部、职方、驾部 、库部四司;刑部掌律令、刑法、徒隶及按复谳禁之政 ,下辖刑部 、都官 、比部、司部四司;工部掌山泽、屯田 、营建与工匠之政,下辖工部、屯田、虞部 、水部四司 。隋、唐形成的尚书六部,无论从名称、职掌权限,还是组织建制 ,较之秦汉九卿都是一大进步。六部之外又有九寺五监,它由秦汉九卿演变而来。自魏晋六曹取代九卿部分职权后,九卿名称虽存,但职责有了很大变化 。南北朝改称寺,正副长官称卿 、少卿 。九寺中的太常寺仅掌祭祀、礼仪 ,科举考试归礼部;原掌宫殿守卫的光禄寺(由郎中令演变而来),专掌酒礼膳馐之事;卫尉寺专管武器和仪仗帐幕,不掌警卫;太仆寺掌一般马政,不管皇帝车马;廷尉改称大理寺 ,掌审讯刑狱,司法行政归刑部;鸿胪寺掌赞助礼仪,外族朝聘归礼部;司农寺管仓储之事 ,赋税财政归户部;宗正寺职责未变;太府寺为新设,掌金帛府藏。五监为国子监、少府监 、将作监、军器监和都水监,分掌学校教育以及国家和宫廷手工业制造 ,宫殿、城廊 、官衙的修建等。九寺五监形式上独立 ,实际上是与六部配合的办事机构 。

宋朝的中央机构在神宗元丰前后有很大的不同。元丰以前,虽仍有三省六部,但形同虚设。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真宰相之任 ,参知政事为副相,总揆行政;又设枢密院掌军事,转运使司 、铁盐使司、度支使司等三司掌财政 ,这样形成行政、军事 、财政三权分立的局面,宰相的权力大大削弱 。六部的权力也被不断增设的机构所侵夺。如吏部,权归审官东院、流内铨、审官西院 、三班院;户部 ,权归三司;礼部,权归礼仪院;兵部,权归枢密院;刑部 ,权归审刑院,纠察在京刑狱司;工部,权归三司修造案等。九寺五监中部分寺、监权力的转移也有类似的情形 。神宗元丰五年(1082) ,实行中央官制改 ,罢去三司及一切丛杂机构,基本恢复到唐代三省六部的格局。与唐代不同的是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行侍中之事、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行中书令之职,为宰相之任(后改称左右丞相);此外 ,枢密院职任得以保留。元朝中央行政制度变唐 、宋的三省制为一省制——中书省,以中书省为最高政务机关,六部为其所属 。

明清中央官制

明清时期中国封建君主专制集权发展到极端。明初朱元璋对中央官制作了较大的调整。首先废秦汉以来的宰相制为咨询顾问并办理日常公务的内阁制 。监察方面改汉以来的御史台为都察院;军事上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 。提高六部地位 ,直接向皇帝负责,并建立庞大的宦官机构及其控制下的厂卫特务组织。其中尤以废丞相设内阁为政府体制调整的主要内容。内阁由翰林院学士组成,分首辅、次辅和群辅 。其职责主要为“票拟” ,即代拟诏书,批答奏折。永乐以后,内阁学士渐参与政事 ,不仅咨询顾问,且掌实权。内阁遂由明初的皇帝顾问秘书,变为全国行政中枢 。

由满洲贵族建立的清王朝 ,初由八旗旗主和议政王大臣会议共同议政。雍正年间 ,西北用兵频繁,为及时商议军务,设军需房 ,后改称“办理军机处 ”,简称军机处。始为临时机构,后不仅取代议政王大臣会议 ,且权力扩大,成为由皇帝直接控制下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辅政部门 。其特点为:办事效率高、速度快和保密。清六部职权缩小,已不是行政管理中枢 ,不能对下直接发布政令。清代寺监仅存大理寺 、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和鸿胪寺 。宗人府的地位则在六部之上。五监仅存国子监,其余四监先后并归工部。鸦片战争后,清廷为适应外国列强的侵略和维护封建政权的需要 ,进行官制改革和机构调整 。

关于“汉朝朝廷官职从高到低是这么排的?”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51)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边雨萱的头像
    边雨萱 2025年08月27日

    我是乐信号的签约作者“边雨萱”

  • 边雨萱
    边雨萱 2025年08月27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汉朝朝廷官职从高到低是这么排的?”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汉朝朝廷官职从高到低是这么排的?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

  • 边雨萱
    用户082706 2025年08月27日

    文章不错《汉朝朝廷官职从高到低是这么排的?》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乐信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